當前,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已進入深水區。在近日舉行的2025中國證券業數字化實踐論壇上,中信建投證券執委會委員、首席信息官肖鋼在主題演講中指出,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在于“轉型”,而非僅“數字化”。
他從中信建投的實踐出發,系統闡述了該公司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實踐路徑和思考,并分享了諸多標桿案例。展望未來,肖鋼認為,智能化是明確方向,而數字化轉型是智能化的重要基礎。
中信建投證券執委會委員、首席信息官 肖鋼
“3+1”數字化轉型方法論
從電子化交易起步,到如今大模型在多個業務場景“開花落地”,證券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在持續深化。不過立足當下,肖鋼坦言,從實踐來看,數字化轉型仍存在諸多困惑與矛盾。首當其沖的是“技術迭代與業務響應的‘時間差’”。業務部門往往期望技術需求能即時實現,卻較少考慮現狀與基礎,以及需求是否表述清晰。
此外,“系統孤島與數據價值的‘割裂感’”也是行業共性難題。肖鋼認為,信息孤島并非純粹負面,其獨立系統具有風險隔離、建設運行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。“但在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下,必須打通孤島,才能實現客戶全生命周期服務。”
除此之外,他還談到當前數字化轉型實踐存在的其他矛盾,包括安全合規與創新效率的平衡、標準化與個性化需求的共存、短期成本壓力與長期轉型回報的博弈,以及數字化人才供給與業務需求的適配等。
這些挑戰如何解決?肖鋼分享了中信建投的數字化轉型實踐與探索。
“我們發現證券公司不管哪個業務線,最重要的就是客戶。”肖鋼解釋道,有了客戶后,就需要通過產品為其創造價值,這一過程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匹配。而這些工作最終是由員工推動的,再輔以數字化運營。
基于上述理念,中信建投經過多年探索,總結出一套“3+1”數字化轉型方法論。其中“3”指客戶、產品、員工三大核心要素,“1”則是數字化大運營。
據肖鋼介紹,中信建投的數字化轉型愿景即通過引入數字化手段,將部門的工作過程、工作指標予以數字化管理和呈現,實現為客戶提供可數字化衡量的高效、敏捷、滿意的數智化體驗,實現為公司的業務增長提供可持續提升的信息技術服務。
在具體實施上,肖鋼提到,公司提出“四個一切”原則:記錄一切、分析一切、衡量一切、改進一切。“比如我們給客戶打電話,客戶服務只是語音通話,記錄是最基礎的工作,記錄以后就要分析,分析的方法就是衡量,衡量的目的就是改進,最終形成一個螺旋式的驅動上升。”
在確定“3+1”方法論后,肖鋼提到,中信建投還在加強標準化建設和數據治理方面做了很多探索。其中標準化建設包括組織管理標準化、技術實現標準化、評估衡量標準化。數據治理則主要從加強頂層設計、數據資產盤點、數據資源入表等方面展開。
智能化是數字化轉型高階形態
在分享數字化轉型思路之外,肖鋼還分享了多個業務領域的典型案例。比如經過十多年建設,中信建投的CRM系統已服務該公司所有經紀業務客戶,其他業務條線客戶也在逐年增加。據他介紹,目前CRM系統年服務人次超3900萬,實現了客戶分類分級及員工行為的數字化管理。
再如中信建投2016年推出的優問平臺,解決了客戶與員工間的連接難題。肖鋼形容其為“證券行業的網約車平臺”,員工相當是司機的角色,客戶發單,全公司六千多名員工“搶單”。目前,優問平臺年服務977萬人次,總服務通數1231萬。
肖鋼還提到了“八爪魚”固收一體化平臺。該平臺將原本分散的數據統籌至公司級系統,實現了固收業務的全局化管理。同樣,投行管理系統將項目組電腦和大腦中的知識沉淀到系統中,能夠管理上萬個項目,再疊加最新添加的AI功能,大幅提高了投行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。
中臺建設上,中信建投打造的“致勝平臺”“天魁”數據中臺,通過對業務功能進行單元化、標準化、接口化改造,并在合規安全保障下統一發布,使業務功能單元解耦,具備獨立對外服務能力。
肖鋼表示,中信建投的數字化轉型實踐已形成八個方面的經驗,即制定“3+1”方法論、明確愿景與規劃、設立專職團隊、形成抓手工程、以敏捷態度對待轉型、分類分級管理、小步快跑、制定成熟度評估標準。
他特別強調了后五個部分的重要性。在他看來,前三個部分是基礎建設,后五個部分則是運營。“實踐下來,我們認為系統建設只占30%甚至更少,建好只是起步,重要的是運營,占比超過70%甚至90%都不為過。”肖鋼表示。
當下,AI浪潮滾滾而來,給券商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肖鋼也談到了該點。在他看來,數字化轉型成果是智能化發展基礎,為智能化發展提供助力。
“智能化是數字化轉型高階形態,是數字化轉型下一階段的方向和引導。”與此同時,他強調,智能化要講場景、講方法、講治理,數字化轉型也一樣。如果數字化轉型做得好,就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庫和過程數據,這些高質量數據通過智能化方法提煉,能使數字化轉型成效更顯性、更明確。
排版:汪云鵬
校對:趙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