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旅行業是擴內需、穩增長,撬動服務消費升級、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產業。在服務消費成為發展新引擎的背景下,文旅領域如何發力?
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,我在瀏陽看了煙花表演。瀏陽是湖南省的一個縣級市,有著“花炮之鄉”美譽,其在10月2日、3日分別舉辦兩場煙花秀,該地處于湘贛邊界,煙花秀也吸引了贛鄂等周邊省份的游客慕名而來。為應對客流,瀏陽開放了行政中心、市委黨校、醫院、學校等公共場所及部分路邊空間,供免費停車。煙花秀內場是要買門票的,價格貴且名額少,好在煙花這個東西,本來就是升騰在半空的,四面八方都能看到。而當地政府專門在內場周圍,提供了免費區域,容量巨大,且與核心表演區僅一墻之隔,絢麗的煙花近在咫尺,觀賞效果極佳。與此同時,免費區有租賣物資的商販,價格十分公道,移動洗手間等配套設施充足,整體管理有序,為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。
3日深夜,當一行人看完煙花秀,去市委黨校取車,周邊漆黑寂靜一片,市委一樓卻有一處亮著明亮的燈光,那是洗手間。一位從北方過來探親的游客不禁感嘆:想得真周到,在我們那邊,這大院豈是隨便能進的。
無獨有偶,同事假期去了張家界旅游,據悉當地城區范圍內所有機關、企事業單位等停車場全部開放,供外地游客免費停放。有當地司機介紹,國慶期間還在景區周邊設立了諸多臨時停車區域,有力化解了停車難題。這不禁讓我想起,12年前也是國慶自駕去的張家界景區,到達后在地陪的指引下,將車停在一個簡陋的臨時土場,3天后結束旅程去開車時,被攔下要了近200元的停車費,讓原本愉快的旅程猝然收尾。
另一位同事則去了西南某著名旅游勝地,原本做好了排隊等擁擠準備,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并不是很多,甚至讓他覺得有些“冷清”。據說當地的燈光夜市,在國慶期間居然要買門票才能進入,讓不少人吐槽“吃相難看”。
當然,這些都是零星個體的感受,或許存在偏頗。但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,每個游客的個體體驗都可能被放大成為“種草”或“避雷”的筆記,直接影響著旅游目的地的口碑與吸引力。名山大川固然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,但如何運營好這些資源,則考驗著各地政府的主觀作為與治理智慧。
過往,政府大院往往象征著權威與封閉,普通民眾望而卻步。而將政府設施向游客開放,不僅解決了節假日停車難的實際問題,更傳遞出一種親民、開放、共享的治理理念。當游客自由進出市委黨校停車場,使用行政中心洗手間,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已在悄然間從“管理與被管理”轉變為“服務與被服務”。
當下,服務消費成為消費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,服務消費本質上是建立在對服務提供者信任基礎上的消費行為。這種信任無法通過行政命令批量生產,也難以依靠政府意志強行建立,它需要通過一點一滴的真誠服務來積累,通過設身處地為游客著想來培育。瀏陽市政府沒有將煙花秀視為單純的商業活動,而是作為展示城市形象、提升游客體驗的契機;沒有將公共設施視為政府特權,而是作為服務民眾的共享資源。這種理念轉變,正是建立信任的關鍵。
當下中國旅游業正經歷深刻轉型,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光,而是追求更深度的體驗、更優質的服務。那些僅靠天然景觀坐享其成,卻在服務上錙銖必較的旅游目的地,難免在社交媒體時代遭遇“用腳投票”的命運。相反,那些可能資源不占優勢,卻真誠為游客著想的地方,正憑借優良的服務體驗贏得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,它讓游客感受到尊重與溫暖,而這種情感體驗往往比景觀本身更能留下深刻印象,形成持久吸引力。
“春節還要再來看煙花秀”——游客這句樸素的心聲,無疑是“流量”變“留量”的最佳證明。
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